10月13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期间,COP15新闻中心举行了“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云采访。“蘑菇先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院真菌专家杨祝良介绍了生物资源进行利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案例。
“蘑菇先生”杨祝良:野生食用菌成为云南地方经济发展新生长点
“我想借着COP15的机会介绍一下我们云南的野生食用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祝良说。30余年间,他专注真菌研究,为大型真菌绘制族谱。
云南野生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内首屈一指。据统计,目前全球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种,我国约1000种,云南近900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云南野生食用菌物种及产量独占鳌头,风味品质首屈一指。具有 “野生菌王国”的美誉。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四大野生食用菌之一,价格昂贵.但近些年,市面上曾经很贵的羊肚菌,价格却大幅下降。这些羊肚菌是人工种的,多亏咱们现在人工种植技术水平高,大家才有这样的口福……”杨祝良说。
2007年以来,他的团队收集菌株8920余株,筛选出“昆植1号”和“昆植2号”优质高产核心种质30余株,揭示了羊肚菌的起源、演化和复杂的生活史。还发现人工种植的产量不稳定是菌种快速退化所致,利用交配型基因的特异性,提出了生产菌种退化与否的早期“1+1交配型基因”检测技术,解决了羊肚菌高产和稳产菌株检测难题。团队还提出了“春播夏收”、“夏播秋收”和“秋播冬收”全新种植和管理模式,将大田种植的成菇率提高了20-30%,将种植周期由过去的120-180天缩短至60-100天,实现了羊肚菌大田四季高效栽培。
最近,团队取得了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成功的新成果。目前,羊肚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在云南、四川、等省市累计示范种植已达1.96万亩,经济效益达1.92亿余元。
人工栽培羊肚菌将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了经济发展优势。在云南,野生食用菌已经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年贸易量15~20万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解决了十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加快了云南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是,杨祝良也提醒,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是宝贵的“金山银山”,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采集,已经导致某些物种野生菌处于受威胁的状况。他呼吁,如何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野生菌资源保护好、研究好和利用好,既是相关部门的大事,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任务,更需要普通大众积极参与的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野生菌保护,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来源|春城晚报